公安部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基础标委会")于2008年1月23日在京正式成立。基础标委会由公安部机关业务局、部属研究所、院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检验机构、质量认证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生产、使用、经销等方面的企业代表组成。
基础标委会负责制修订社会公共安全行业内新技术、新标准领域及跨技术领域、跨部门、跨警种的公用性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及其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工作。
具体任务有: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向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提出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管理和技术措施的建议;按照国家制修订标准的原则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负责制定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标准体系,提出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根据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批准的计划或下达的任务,组织开展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相关的科研工作;组织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送审稿的审查工作,对标准中的技术内容负责,提出审定结论意见,提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定期复审已发布的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提出修订、补充、废止或继续执行的意见;负责组织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的宣讲、解释工作。对已颁布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做出书面报告。向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提出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标准化成果奖励项目和对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奖励的建议;负责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组织参加有关国际标准化活动,做好与相关标准化国际组织的技术交流工作;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认证等工作中,承担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标准化范围内产品质量标准水平评价工作,并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标准化水平分析报告;在完成上述任务前提下,基础标委会面向社会开展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标准化工作,指导社会公共安全应用基础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审查和宣讲、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基础标委会成立几年来,组织制定了几十项有重要影响且是当前急需的国家标准和公安行业标准,社会效益显著。基础标委会现有委员40名,通讯委员20名。其中28名委员是来自公安行政管理部门副处级以上管理人员或科技人员,委员全部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级别。基础标委会秘书处办公地点设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2023年,基础标委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完成多项标准申报立项工作
基础标委会组织部相关业务部门、部直属单位、各地公安机关开展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共收到申报行业标准计划项目49项,并最终下达33项,其中包括18项食药环检验体系表、实验室建设、勘查取证、检测和鉴定行业标准;《刑事情报研判能力等级评定规范》和《传统多发性侵财案件情报研判工作规范》2项行业标准;再次申报《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等6项行业标准,这6项行业标准包括基础通用类标准1项、业务应用类标准2项、安全类标准3项。同时,基础标委会还收到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申报的《大型活动安全要求第1部分:安全评估》等5项国家标准立项申请,经审查并报国标委审批,目前已全部批准立项。
二、完成多项标准起草及其管理工作
2023年,共有55项标准处于起草过程中。《人员基础信息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和《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第1部分:基本要求》等4项行业标准与业务主管部门协商意见,目前暂停进度;《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标准体系表》、《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测试体校准规范》和《公安出入境窗口设置规范》已报批;《社会治安预警等级评估规范》和智慧城市8项标准已召开送审稿审查会并按照专家意见修改草案;《"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术语》等7项行业标准、《公安标准制修订工作导则》和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基础设施10项标准在征求意见阶段;《大型活动安全要求第1部分:安全评估》等5项国家标准、《保安服务装备配备规范》、《食药环检验实验室建设规范》等7项行业标准、《对外开放口岸边防检查现场标志使用指南》、《移民管理术语》、《户籍档案数字化加工要求》、《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指南》、《居民身份网络认证软件测试第1部分:网络身份凭证应用系统软件测试要求》、《重点目标反恐怖风险评估导则》、《石油石化系统反恐怖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和《公安部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在起草组讨论阶段。
三、标准发布
经部科信局审批并发布1项行业标准。
GA/T2097-2023执法办案管理场所信息应用技术要求
四、开展标准复审工作
基础标委会组织召开2023年度行业标准复审评审会议。会议对于《枪支销毁处理安全要求》等10项行业标准进行评审,经与会委员和专家集体表决,4项标准复审结论为继续有效,4项标准复审结论为修订,1项标准复审结论为废止,1项标准调整至爆标委归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南路1号
联系人:杨童权
电话:010-68773878